第14屆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riorities in Health (ISPH)於2024年5月8日至5月10日在泰國舉行。ISPH是一個以探討世界各地對於未來優先發生的健康事項進行討論的國際會議。不同國家的學者可分享在衛生資源配置的經驗,包含對於醫療衛生保健系統之各項新的挑戰與威脅,透過分享以瞭解各國當前對於健康政策的發展。今年會議首次在亞洲舉行,由泰國醫療科技評估組織(Health Intervention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Program, HITAP)主辦。蒲若芳博士受邀參與此次會議,並於開幕當天第一場之論壇主題Plenary 1 “From Data to Action: Leveraging AI and RWE for Informed Priority Setting”上分享有關「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RWE in Policy-making: Case Studies from Taiwan」簡報。
蒲博士表示,從HITAP規劃這場會議時,參與這場主題的學者們[1]在會前就以視訊及電子郵件方式討論過數次。四位學者對於這場論文的主題有不同的構想,不管是從Real world evidence(RWE)、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或是Priority setting。對於論壇主持人Wanrudee的天馬行空創意思考,蒲博士也受其引導而激盪出不同的創意想法。對於能有這樣合作的機會也深受感動。當天論壇,蒲博士講述臺灣如何利用RWE協助政策的策略制定及進度監測,舉的例子包含RWE如何全方位的應用在C肝計畫上,及健保癌症免疫療法藥品(Immuno-Oncology)給付決策的缺失經驗;還有,並非所有的RWE其強度都足以作為進一步決策的依據,例如我們研究團隊之前分析BMS及DES的經驗。但適時的使用RWE在決策場域上並做為政策支持是值得嘗試及推展的。
現任職美國UC Davis大學的Jeffrey Hoch教授,則以Herceptin為例,說明某一個時間點,加拿大只給付>1cm的乳癌病人,但是某一位乳癌病人很幸運(或很不幸?)發現乳癌的時候,腫瘤才不到1cm。病人的醫師不認為這個藥的作用在1cm以下就沒有用,但是HTA及政府因為沒有「證據」支持,所以就沒有給付。另外也有另個極端的例子,美國FDA在大部份專家不同意的情況下通過了Aduhelm。綜合而言,有好的證據就可以更好地進行決策、RWE的使用雖有優點但也常常需要進行取捨(tradeoffs)、我們需要建立好的流程來建立及使用這些證據。
另外,新加坡大學WenJia Chen教授介紹目前AI介入在醫療體系的可能性。包括digital diagnostics, precision medicine, disease control, clinical risk prediction, 以及surgical robots。Dr. Karthik 則介紹了一項利用AI發展出的無侵入性乳癌篩檢系統。最後論壇主持人 Dr. Wanrudee則要求每位學者以一句話形容,對於當前使用RWE或AI運用在健康政策上的感想。
當天也參與該會議的美國華府智庫「全球衛生發展中心」資深研究員暨夏威夷大學社會科學院Dr. Victoria Fan副教授,對於蒲若芳博士能以代表臺灣,並口頭簡報發表臺灣的政策經驗感到感動,認為此舉為臺灣驕傲。蒲博士認為,不管成果是好的或是缺失的,只要在科學面前,能把自己放在最謙虛的框框裡,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對科學,都是我們做學問的基本態度。在健康政策領域裡,若能坦白面對自己的優缺點,才有進步的機會與空間。當然,只要有機會走出去學習,也都會用最大的熱情去參與,儘管這個會議前,事前的各種規劃與討論的確需要費心力,但驅使這些的都是來自於對公共政策的熱情。
對於未來的世界,不管是RWE或AI,你的答案是甚麼?
[1]學者資訊:
- Assoc. Prof. Wanrudee Isaranuwatchai_Health Intervention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Program
- Dr. Jasmine Pwu_Data Science Center,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Prof. Jeffrey S. Hoch_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Asst.
- Prof. Wenjia Chen _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Dr. Karthik Adapa_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